物理、興趣、天分、現實、求知

開始前我先承認取這個看起來很玄的標題是因為我想不到標題。


會憧憬物理,大概源自於國中的時候。當時偶然看到物奧複選的考古題,也剛好有時間想說來做做看,然後就被電爛了,滿分150的考卷連10分的把握都沒有。詳解也看不是很懂,十分不甘心的拿著題目跑去問俊帥的理化老師,結果卻被老師說不要好高騖遠,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再去碰這些東西。那時我對物理的視野還很狹隘,懂得東西也不多,把考卷上擊潰我的那六個題組視為物理的一切,下定決心有一天一定要厲害到弄懂潛藏在那些題目背後的物理知識,現在想想真的跟白癡一樣(也難怪會被訓話)。雖然是個白癡的理想,但那大概算是我踏入物理世界的起點吧~

不擅長的東西很難變成興趣,沒興趣的東西也很難變得擅長。有人窮盡一生都在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甚麼,但命運就是那麼的神奇,經過國中的那次洗禮,國三那年一頭栽進物理的世界後,我找到了大腦的歸宿,物理從那時便與我相隨。後來讀的東西變多,教科書、科普書、解題書等任何跟物理有關的書籍我都會拿來看,讀愈多也愈來愈感受到物理的美好。升上高一前的那段超長假期常常會陷入自己的世界無法自拔,讀懂相對論、繪製熱統計分布、手爆薛丁格方程,之前以為很難的東西都一件件被我征服,而這門學問很多思維又是那麼的令人嘖嘖稱奇。在讀懂物理的成就感和欣賞物理的美感雙重驅使下,興趣變成樂趣,擅長變成專長,篤定了我想要深究這塊領域的意志。

進到一中後,迎來的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物理競賽,我也因而重拾當年震懾我的物奧複選考古題。我常常看著題目想著:現在的我,看這些問題會有什麼不一樣感受呢?結果是:常常看到感覺對了,動筆去做,一下子就做出來了。可能是自己這段時間不知不覺下能力增長不少吧,發現解題直覺比起過去高出很多,突然覺得也許自己有在競賽脫穎而出的可能性。那時的我便打起如意算盤:反正我也不是要當甚麼醫生律師,大學本來就想讀物理系;再說動漫裡的高中生哪一個沒去過Interhigh,來到高中當然也要到全國大賽在自己的專長上大展身手啊!不如就去試試看,在物奧拿個保送名額回來就不用再考甚麼學測指考啦~

當然,每個重大的決定都一定會遇到阻礙,有興趣的事我可以做得比任何人都起勁,相反的做沒興趣的事情我可說是懶的跟豬一樣,要我坐下來安靜看社會科半小時簡直比超越光速還難。本來就有不少老師和家人在擔心我的學業,這樣的決定一下果然引發了幾次家庭戰爭:

「三天後就要月考怎麼都沒看你在唸書?」
「這次怎麼這麼多科不及格?」
「為什麼國文默寫這種基本分你不背?」
「下次沒all pass就不準你看電影」(高中三年就只有這次all pass)
「段考前一週不能讀物理」(我有電子檔)
「你這樣半吊子的實力學測連六十級都拿不到是想重考嗎?」

不過可能是在學校跟教官詭辯多了,基於天生臉皮厚加上高超的狡辯實力的關係讓我總能使這些戰爭變成和局。再加上健忘和過度樂觀的個性,被罵完後一小時會完全忘記一小時前有被罵這檔事,所以一路下來都是按著自己選擇的路在走。阿善曾說,競賽科展這種事常常就是看你敢不敢狠下去賭一把,我就是那個賭下去的賭客,而且一不小心就all in了。

過了半年,結果出爐。高一用了不少時間準備後差一個小題的分數錯失掉選訓營。那時心中有些小小失落,而到高二也變得有些懶得解題。解題這種東西呢,一開始往往很新鮮很有成就感,會因為能成功運用物理處理感覺很了不起的問題而感到自豪。然而題目解到一定的量時會開始進入厭倦期,我大概是循著兩三天想一個題目的節奏,一年過去了便開始遇到瓶頸。一方面覺得明明比起解題讀新的物理更加令人振奮,覺得把部分時間撥出來想題目有點浪費時間;另一方面對於比賽中有些根本超明顯的東西卻還是要寫清楚過程的規定覺得十分煩人。而且礙於形式上的規定,隔了一年又要重新經歷初選複選地區賽等流程,對於要花時間在考場上做一些簡單的東西真心覺得十分浪費。雖然偶而仍會遇到不錯值得挑戰的物理問題,但比起過去沒壓力時那種純粹想題目的興奮感和新鮮感,比賽將臨時反倒會有「都要比賽了怎麼連這樣的問題都要想那麼久呢」的焦躁感。我最討厭做我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情,而解題在我心中卻慢慢的喪失意義。那時的我應該就像A皇所說的,事情多了後開始有點世故了吧!有時會想說乾脆不去比賽回來好好看書桌前那疊才看不到一半的物理新書,但偏偏又已經all in,這個時候如果fold豈不是自打嘴巴?

雖然後來調劑身心短暫的突破瓶頸,學科培訓時有點找回當初破解物理題目的那股悸動。誰知道突破了瓶頸,上頭還有瓶塞。全國賽面試時和教授爭吵,想說這競賽制度到底是想要嗆學生還是想要讓學生更加喜歡物理?當下突然間不太清楚自己比賽的意義在哪裡,畢竟喜歡物理根本就不需要比賽阿!這就有點像在考大考時,考試作文和自己所認同的作文是完全兩回事。我走到一個道路交叉口,做出一個遲早要面對的抉擇:往左走,是好的比賽成績、保送好的大學;往右走,是自己所堅持的物理學習之路。我下定決心往右走,接下來兩個多月也就沒再碰任何題目了。

複賽將臨時的情況到現在都還歷歷在目:我還記得主任問我有沒有在準備複賽時,我用一些奇怪的藉口搪塞過去;我還記得物理老師問我有沒有機會提早一年成為大學生時,我委婉的表示沒有;我還記得物奧複賽前一週想說算了不準備了我就頹廢一週然後開始準備學測和資格考吧,於是那一週看了265集銀魂。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分出乎意料隔天的複賽我竟然壓線進了選訓營,那時的心情又是驚訝又是開心又是焦慮。身懷考試壓力時,選訓營是個戰場;但若抱著見識的心情,它就會變成一座寶山。由於吊車尾進選訓的我壓根沒想過會進前半,於是開始在那邊過著採礦挖寶的生活,決定好好把握這三周認識新朋友,學一些新的東西。無聊的解題課就在宿舍補眠,再以遲到四小時搪塞過去(喂)

結果就是認識了一些神奇的人,驚嘆著有人明明才大我一歲,卻已讀懂量子場論;有人比我還小一歲,理解物理的速度竟如此驚人。竟然有人能在跟我辯駁物理時不相上下、竟然有人能在和我討論物理時不斷生出有創見的想法......種種震驚讓我又重新思索著當初的決定:如果我沒考進選訓營,堅持自己的物理道路,去隨便一間大學的物理系,那我不就沒辦法認識這幾個人,然後變得像當年受到六題複選題震懾的我一樣,以為我眼前的物理就是一切了嗎?那時我真的很慶幸自己有跑來選訓營開拓視野,重新反省了以後也認知到自己似乎太過貶低競賽的意義了。

再來就是更驚訝的:結訓那天我把行李都收好,高鐵票也訂了,準備打道回府見見好久不見的同學們。沒想到頒獎時竟然當上備取國手,並開始過起了另外三周的賣肝生活,如願的提早成為大學生。感覺不少人都把我看作是個物理很厲害讀一讀就拿到備取國手的成功例子,但其實這當中真的歷經了許多波折,喔,不是許多,是超多。有了大學後,就像是解脫了一樣,「競賽到底有沒有比的意義」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已經沒什麼意義了。無壓力的情況下,想讀甚麼就讀甚麼,今天想解題,就給它解整天;明天想看書,就看整天吧!想做就做,不想做的話就不做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嚮往的生活方式,當年度的能力競賽也懶得去比了,暫時脫離競賽感覺十分舒暢。啃食著工程數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線性代數,玩著Arduino的電路板、閒暇之餘學學日文德文然後和同學搞成發、練足球、比智鐵,覺得人生真是該死的美好。「比競賽」這件事情我並沒有很認同,然而競賽帶來的一切福利、能力和動力卻著實影響著我的高中生活。雖然我沒有信仰任何宗教,但一切的安排甚至讓我懷疑「主」是否真的存在。

科學是非常讓人震驚且熱血的。數學是人類靠自己大腦發展出來的智慧,物理則是世界結構本生的精華。人類用數學去發展物理,就是在用己身的大腦試圖去理解這個世界。想辦法爬到制高點上,體驗如同神創造世界時的那般視野,將自己的腦力無限向上逼,那是多麼熱血的一件事情。欣賞著數學和物理那完美的契合性,以及將物理加點創意又變成各式各樣的科技......相信不是只有我,任何人只要體會到那般吸收學問的興奮感時,就不會想再回頭去做那種在兩個英文字母中尋找適合的單字填進去,或是透過地形氣候去核對記憶庫中的地域名稱的事了吧。

然而要跟科學結緣是需要好的時機的。17歲大腦的智能和體能皆處於人一生的巔峰,也唯有當大腦這麼聰明的時候,用來思考這些需要耗盡腦力才有辦法思考出心得的知識,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有些東西是可以緩點來的,但不好好珍惜青春的大腦做不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就太可惜啦。

《排球少年》動畫第四集,主角翔陽在首度完美配合影山,將球打到攔網的後方時,曾有這麼一段話:「在這個瞬間,這裡就是最高的地方。阻擋前方的高牆,對面究竟有著怎樣的景致,會如何映入眼簾,單憑我一人絕對無法看到。這就是......最高處的景色。」

排球隊會去比賽是為了勝利,但是對於像翔陽那樣的主攻手,會去打排球的原因,就是為了在只有在比賽場上才會出現的那一刻,用那股微妙的心態去欣賞那最高處的景色。學任何學問也是一樣的。當你發現你有可能到達最高處,當你發現前方的一切充滿著未知,但又閃閃發光如同在呼喚你一般,那樣的向前追求的渴望,是人類的本性。有句話說,青春就是要好好揮灑,有些東西青春時不做就沒有價值了。現在想想,如果你已經八十歲了,你還有可能用盡全力跳躍,享受在比賽關鍵時刻殺球並望向對面景致的快感嗎?同樣地,如果現在不好好把握,有沒有可能會因此錯失了從另一個角度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呢?

科學是永無止盡的,愈深入思考,能力就愈強,能想的東西就愈多,思考的視野就愈廣,快樂值便會像指數函數般不斷不斷地向上飆升。而且所謂一山又比一山高,學東西時常常會有你以為是Boss,過了一年熟稔後才發現它只是比較大隻的史萊姆的情況。外界看起來能力在眾人之上的國手,實際上寫考卷時也依然不時被可怕的難題給電爛,實驗報告交出後總是等著給教授訓話。也許有些人真的是天才,但相較於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那點天才真的不算甚麼。

最近常常在聊天和私訊中聽到有同學或學弟們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沒天分,有人覺得自己找不到興趣,或有人在競賽上失利感到懊惱。然而我真心的覺得,興趣的產生是建立在投入的時間多寡上,如果沒有好好投注時間打好基礎,又怎麼能奢求體會學習的樂趣呢?而天份這種事更是沒那麼重要,高中三年和大學四年有辦法碰到的問題,從學界的眼光來看幾乎都是巨大的史萊姆們,打他們哪裡需要天分呢?我的物理能力在國二時幾乎都是班上倒數五名,然而「想學、想學、我該死的好想學它」,就是心中一直有這股聲音在吶喊,我才有辦法進入並在物理的世界自得其樂。所以對於這些人,我想說的大概就是:相信自己,然後抱著不畏現實的心態去追隨自己嚮往的目標吧!講這句話並不是因為它很正向或激勵人心,而是因為,它是事實。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物理與奧林匹亞大小事

怎麼準備科學班甄試

給資優生的一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