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18

寫在休學之後(三):長線藍圖

Image
我喜歡計畫。 每當我有新的目標時,我會搜集大量資料,對它們細部分析,制定出覺得無懈可擊的計畫。如果目標是登陸火星,周遭的資源就是我打造火箭可用的零件,資料是我飛行時的燃料,計畫則是我的航線藍圖。 在我從一個普通的物理愛好者,轉變到決定要準備物理奧林匹亞時,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析資料。我首先花了好幾天,將能接觸到的所有考古題和教材看過一遍,細部分析這些題目的思想源頭來自哪些書籍、哪些理論,進而暸解這些比賽究竟想測驗學生什麼東西。接著詢問得獎過的學長姐,暸解一下這個競賽最厲害的選手群大概處在什麼樣的水平。最後評估我的自身能力和成長速度,確認手邊擁有的資源清單,並計算出距離比賽前實質上有多少時間可以準備,為此我得犧牲哪些東西、又能從中獲得什麼。 有了這些資訊,就能算出初步的風險、成功率和預期收穫,由此決定要不要認真比賽。若要認真比,再按照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喜好,設計一個有彈性的準備計畫,讓我能因應新的狀態與認知快速調整計畫;同時訂出一些關鍵指標,方便我隨時檢驗計畫的完成度。 考古題、書籍、理論、參賽經驗、選手水平、自身能力、資源清單、時間成本……這些就是撐起「物理奧林匹亞準備計畫」的關鍵資料。透過把不同資料間的相互關係理清,制定計畫並全力執行,我從國中理化吊車尾的學生變成高中物理全國前十的選手。 除了準備競賽以外,這種思維模式也讓我在這幾年陸續產生「班際足球奪冠計畫」、「一學期一百道菜計畫」、「網路遊戲開發計畫」、「得到 App 專欄學習計畫」……等各種不同類型的計畫。它們有的大、有的小,有些執行的成效很高,也有些虎頭蛇尾。但不變的是裡頭的計畫思維,一步步實踐、調整計畫的過程總是讓我樂在其中,而這些經驗更讓我有不少成長。 後來,我休學了。 離開大學,也需要計畫。 跟以往不同的是,過去我在計畫時,往往有個明確的目標,我總是知道我的火箭最終要登陸哪顆星球。但「休學計畫」卻沒有所謂的終點。陳列在眼前的是許多不同道路,每條道路通向的目的地截然不同: 面對工作機會,要接受薪水最高的那個,先存一筆錢再開始找尋方向;還是選擇能力和公司文化最好的那個,向高手同事學習、成長? 面對兵役,要直接把四個月服完一勞永逸;還是用報考學測指考來延後役期,替現在的自己爭取更完整的時間? 休學的上限是兩年,兩年後要從此不讀大學,直接開始下一段人生;還是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