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017

寫在休學之後(ㄧ點五):螺絲釘文的Q&A

Image
上禮拜的某天晚上,我因為寫 code 寫到有些疲憊,想說放鬆一下,心血來潮決定寫點文章抒發自己對學習、對體制、對世界的一點看法。在把腦中想法構思組織一番之後,分類出幾個主題,計畫利用休學後的閒暇時間寫一系列的文章。 於是當天晚上用了快四個小時寫下 《寫在休學之後(ㄧ):別做螺絲釘,做自己》 這篇文,隔天早上也沒想太多,稍微檢查後覺得沒問題就發出去了。沒想到竟造成比我意料中還要大的迴響,這陣子訊息量和好友邀請也大到有些難以負荷的程度。 由於我最近實在太忙,訊息很多都是已讀狀態,沒辦法每則都回,只能在此說聲抱歉。剛才稍微整理了一些網友針對原文敘述所提出的問題與質疑,決定用這篇來一次性的回答。 Q: 走出自己的路是很好,但你只從你個案的立場來思考學校該怎麼樣,不覺得太過偏頗嗎? 我的立場當然不能適用在全部的學生身上,但這篇文會受到某種程度的關注,部分就是因為不少論點能適用在非常多大學生身上。特別是文中舉的例子,周遭很多同學都抱怨過,他們只是發出的聲音比較沒被看到,並不代表問題不存在。 同時,作為一個曾經的台大學生,用自己的經驗點出我所認為台大(或是任何大學制度)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是很重要的。因為任何體制都該能被挑戰,對事情提出批判才能找出問題、解決問題、讓體制進步。 Q: 對你沒意義的制度,並不代表對別人也沒意義吧?以一個系而言,這些制度是它把關自己系的產出的手段,期望放寬標準的同時,有考量過這樣作真的對「物理系」、對「數學系」好嗎? 同意每個系都有把關自己系的產出的手段,但「放寬標準」跟「放低標準」兩者是不一樣的,放寬意味的是給予學生更多彈性。當前的制度缺少一個能讓學生因應不同的個人情境去抬高、轉換標準的彈性,是我覺得很難過的地方。 到底是要讓學生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還是成為科系希望他們成為的人?這個問題一直都在。如果制度沒辦法兼顧兩者,就代表可能還有改進的空間。因為科系是以人為主體,當一個系因為規則缺乏彈性,導致無法得到大部分內部學生的認同,我認為就是對產出沒有做出足夠好的把關。 Q: 你如果保持著坦然面對的心態,自己不去要求優異的成績的話,不就沒有所謂強制地扭曲了學習節奏的問題了嗎? 說得沒錯。好成績使得節奏被扭曲,好節奏使得成績可能變差,這規則實在太怪,所以我坦然的休學了。 Q: 課爛,要麼反應,不然就想辦法省力

寫在休學之後(ㄧ):別做螺絲釘,做自己

Image
休學後,雖然還是一樣忙,但是忙的比較有意義,也比較有時間思考自己在做的事情。趁著忙裡的空閒,決定來不定期的寫一系列文,把重要想法給收斂起來,順便幫助將腦中的思考具像化。這篇文接續自 休學 ,以及我發在 Medium 版的: 從雙主修到休學的一年 ,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上連結。 第一篇想深入談的是一些細節,講我在大學裡感受到的問題,然後分享最近在做的一個有趣專案,用它當作不靠大學體制也可以有不亞於在大學學習的、自我成長的例子。最後會談一點自己的理念、警惕和願景。 想要寫這些細節的動機,一方面是因為我不喜歡只做抽象層次的陳述和評價,而沒有給出具體實證想法的論點。另一方面則是基於一些朋友希望我分享學東西和做專案的腦中思路,我想這是個很好的機會。 首先來談談我在大學感受到的問題。讓我們在腦中回顧一下,大學是怎麼賦予學生知識的呢? 先不論透過什麼管道入學、也不談喜歡與否,想像你現在考進台大的某個科系。系上的教授會跟你講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系上會規定,你至少要完成什麼樣的課程才能畢業。可是注意了,這裡頭的「至少」,通常不少。 以台大物理系為例,你要修普物、普化、普生,要修很多衍伸出來的實驗課程;到了大二、大三,必修還有力學、電磁學、熱物理、量子物理。為了確保你的數學能力足夠,你要修好幾門應用數學課;為了確保你達到台大最基本的素質要求,你要修國文、英文;為了確保你在學業中沒有忽視掉服務,你要修服務學習,內容可能包含掃系館等雜活;為了達成台大學生理應具備的多元智能,你要修一定量的通識,而且還不能和自己的專業有所重複。 你逐漸發現,在完成這些「至少」的過程,自由度已大幅受限。什麼是重要該學的、什麼是不重要的,學校都幫你想好了。他們把知識封裝後,放在名為課堂的平台,讓學生像電腦一樣把相同的知識一份份下載進腦中。 現在來看一下我的個案。我喜歡物理,所以來到物理系,但馬上發現兩個問題:首先,因為高中基於興趣的關係,大學物理系的必修有六七成已經自學過了,而系上許多課程的教學品質和難度並沒有達到我的期望,效率也不會比自己翻書來的快。可是,除了大一普物和微積分以外,其他的必修課竟然沒有任何免修機制,要畢業,就得花很多時間修 CP 值相對極低的必修課。 再者,我覺得物理系的應用數學不是很嚴謹,加上對數學系的不少課程很有興趣,想去數學系修課再

休學

Image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跟這世界的體制格格不入。 大概早在小學一年級,我腦中就有著「爸媽是人、老師也是人,並不會因為活得比較久,講的事情就是對的」這樣的想法。要我做一件事、要我相信任何人說的話,至少請給出個好理由。 我的聯絡簿總是寫滿紅字,老師說我桀驁不馴,不懂得遵守規則。但學校所提出的這些規則,有很多都切切實實地在肆意剝奪學生的自由,卻不具備法律上的正當性。面對這樣的體制,身旁的人們卻大都選擇妥協,造成一種不作為的多數暴力,讓這些規則一直難以被質疑、推翻。 我也很討厭讀學校的書。國文、英文、歷史、地理、公民……很多的課程明明本質上很有趣,但在學校完全感受不到樂趣,枯燥的課本、單方面傳遞知識的課堂、鑽牛角尖的大小考試跟升學環境更是折磨身心。比這些無聊的校排競爭、知識背誦還有意義的事情實在太多,到底為什麼要強迫學生去讀它們? 爸媽說,會這些東西是基本的素養。我說「這是上次段考各科的考卷,只有國中程度而已,給你們同樣的考試時間把它們寫完,來看看誰比較有素養?」 老師說,學習是學生的本份。恩,這我同意。但是學習是透過不斷地摸索、研究後,逐漸掌握和熟悉事物脈絡的過程,而不是被你們強塞硬梆梆沒有生氣的知識,然後像機器人一樣在考卷上寫著一堆該死的 ABCD。 我渴求一個顧課業的好理由,得到的答案卻總是膚淺和沒邏輯到令人失望。 但我太過弱小,不足以挑戰、推翻體制。只能靠著一點小聰明,沿著科展、科學班、物奧的捷徑鑽進台大,巧妙的避開基測、學測、指考和所有煩雜的學校課業。 終於,我到了聽說一切會很自由的大學,這裡的資源、授課的內容比起國高中實在好了太多。我也的確在這學到了很多東西。 但是,還遠遠不夠。 在台大,好的課程值得聽,但並非每一門課都是好課,也並非每門好課都修得到。只要一到大學開學的第一週,便會看到一群群的學生蜂擁進教室,沒位置就坐地板,地板坐滿了就一路排隊到門外,只為了加簽到想上的課。 選不上、也簽不到想上的課程的同學,只好去簽一些教學風評較差、自己也沒什麼興趣的課。隨著學期一週週過去,許多教室的人數便會開始指數遞減。對很多學生而言,比起坐在教室裡發呆,還不如窩在宿舍裡打打電動、和室友抱怨自己選到的課程有多爛。 周遭沒在唸書的同學,想的都是要怎麼樣臨時抱佛腳才不會被當。有唸書的同學裡,也有很多人比起深究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