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休學之後(四):細節
去年休學後的前幾個月,在見了各式各樣的人、經歷種種動盪起伏和認知爆炸後,說實在要像以前一樣靜下心來做事,難度提升了不少。當時內心彷彿有股東西在蠢蠢欲動,做的決定也比以往更加魯莽、粗暴。
但是當情緒和思維的震盪隨著時間開始沈澱,並且在軍中好好地重新把想法整理過以後,總算感覺自己再次回到原本純粹的心態上。
人在不同的狀態下所認為重要的事情並不相同。退伍當下,心態穩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計畫」,也就是去思考怎麼最有效地運用接下來的時間。而在過去四個月裡,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細節」,也就是我對我所學與所做一切事物的細微感受。
計畫和細節是硬幣的兩面,上一篇談了計畫,這一篇就談細節。而我討論的邏輯是:先談什麼是「感覺」,再談「感覺」與「成長」的關係,最後談我認為「細節」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感覺
關於人的行為,我認為有一件事情是不變的:人總是會順從自己的感覺做事。即使每個人都能用一番道理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但其實言下之意是他「對這番道理的感覺很好」。例如當一個人說自己做事遵循理性時,其實是因為他認為「根據理性做事」的感覺比較好;但如果有一天他對理性「感到失望」,做決策的方式自然會改變。
感覺和理性就像是活在大腦中的兩個獨立的人。我們時常會嘗試用理性去引導感覺,但我們的行為最終總是由感覺來決定。隨著時間的推進、經驗的累積和環境的改變,人的感覺和理性也會不斷地變化。對於同一件事,你過去的感覺和現在的感覺一定會有落差,這是因為你的視野持續在擴大,理性的分析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對事物的感覺也會有所蛻變。
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中,傳遞感覺遠比傳遞理性困難。因為理性有共通的語言,感覺卻無法言說、因人而異。當你今天想傳遞一個理性的思路時,你可以用理性的語言把它說出來,讓別人用理性的語言讀取,這個過程需要考驗的只有語言邏輯。但是當你想要傳遞一個感覺時,你卻沒辦法這麼做。
舉例來說,你可以跟別人說你剛剛吃了一根辣椒,覺得很辣,但是你無從驗證你對辣的感覺,和對方對辣的感覺是否ㄧ樣。再者,即便你們兩人對辣的感覺是一致的,但是你只能讓對方「知道」你現在感覺到辣,卻沒辦法讓他立刻複製一份相同的感覺在自己身上。這就像是讀別人寫的遊記,和自己親身旅遊是完全不同的。
演化
正如同前一節所述,我們對事物的感覺會隨時間和閱歷改變。你今天做了一件事,這件事會把你今天的感覺系統,迭代成你明天的感覺系統。你明天再做另一件事,這件事會再把你明天的感覺系統,迭代成後天的感覺系統。日復一日下來,這些變化的累積,會讓你對於很多相同的東西,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在自我成長的方面,當我們使用「方法」時,這些方法的存在意義並不是讓你找到萬用的套路,而是為了演化你的感覺能力。
以學習圍棋為例,初學圍棋的新手會被要求練習「定石」,也就是一些特定的下棋套路。在一場對弈中,如果盲目地死記定石、按套路下棋,是無法成為高手的。研究定石是為了讓你暸解每一步棋的意義、培養對棋盤全局的感受度,進而活用定石,甚至創造出新的棋路。
高手不會執著於方法和套路,是因為他們的感覺在長時間的磨練與迭代下,已經演化的相當成熟。所以高手下出一步好棋,你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下,他們能告訴你背後的邏輯;但你問他們為什麼想得到可以這樣下,他們卻無法跟你解釋。因為「感覺」本身就是一個難以傳遞的資訊。
在「成長是感覺的演化」的基礎之下,你會發現ㄧ個人最引以為傲的東西,往往不是他提前設計出來的,而是這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迭代、摸索出來的。
我注意到許多人在向他人學習時,常常把目光放在當下。比方說你覺得某個人很厲害,於是你開始觀察他有什麼樣的特質和能力。假設你得出的結論是:「厲害的邏輯思考」、「謙虛」、「謹慎」等幾個特質,接著你可能就會開始想要刻意地去鍛鍊出厲害的邏輯思維、逼自己謙虛、謹慎。
這樣的思路其實存在一個蠻大的問題。打個比喻,這就像你覺得外國人英文講得很通順,在一番觀察後發現他們時態運用得宜、詞彙量豐富,於是就開始瘋狂研究文法、背一堆自己平常用不到的單字。但在真實世界中,學會一個語言最好的方式,其實是暴露在充滿那個語言的環境裡頭,自然的去吸收、學習。
所以我認為,當你想要向一個人學習時,你該做的不是看他現在的樣子,列出一份清單,然後把一條條任務完成、打勾,這樣做跟去藥局買一堆藥和補品亂吃沒什麼差別。你應該做的是去看他過去做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演化出現在的他。
在你暸解對方的演化過程以後,你不應該刻意去複製相同的過程,因為演化的關鍵在於自然地、不斷地試錯,並獲得反饋。每個人大腦的先天條件並不相同,如果你不是遵循自己的感覺去試錯,你的演化就會不自然。這就像是在走鋼索時,明明你該往左邊平衡,結果你卻因為看到對方把身體右傾,自己也跟著右傾,一下子就摔跤了。
總體而言,我認為在向他人學習時,你可以參考對方的演化邏輯,但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調整這個邏輯,做出屬於自己的實踐。而當你自己在做決策時,則要認真的去思考這些決策會怎麼樣地影響你的演化。
細節
以專業的角度來看,數學家練就對數學的感覺、物理學家練就對物理的感覺、商人練就對商業的感覺、職業圍棋士練就對棋盤全局的感覺。
以個人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自己對人生、對世界、對價值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三觀。
雖然人類天生喜歡把事物抽象化去討論,但是不論是專業還是三觀,如果想要獲得成長,我認為「把視角放到具體的細節上」非常重要。因為我相信真正能帶動感覺演化的,是對於細節的大量感受。
為了說明得更清楚,這裏舉一個比較簡單易懂的、「對科技發明的感覺」的例子。
最近這陣子我在研究電腦的底層設計原理,發現有一種叫做數據多工器(Multiplexer)的電路元件,在電腦的設計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數據多工器的功用是,當你同一時間有多個輸入信號時,你可以控制你想把哪一個信號向外輸出。以最簡單的二選一多工器為例,假設現在有二個輸入 A、B,還有ㄧ個控制用的輸入 X。當你把 X 設為 0 時,多工器就會把 A 輸出去;X 設為 1 時,多工器則會把 B 輸出去。
很簡單對吧?
但是它的存在對電腦來說卻舉足輕重。如果現在有兩個數字 P、Q,你把它們同時接上加法電路和乘法電路,會得到兩個輸出,它們的值分別是 P+Q 和 P×Q。如果你再把這兩個輸出接到一個二維多工器上,你就可以手動去「選擇」你最終要輸出 P+Q 還是 P×Q 了。這代表給定任何兩個輸入,你都可以決定要對它們執行加法還是乘法。你看,一個小小的多工器,已經足以讓你打造出一個真正的計算機了。
聽起來還是很簡單對吧?
你再想像一下,假設我們現在選一個 16 選一的多工器,我們就能安排一個涵蓋 16 種不同運算的計算機。這樣的設計思路,跟我們在打開電視,用遙控器輸入數字來選取電視台的設計思路是一模一樣的!
在軟體開發上,有一種架構程式的設計模式叫做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它的設計概念跟電路的多工器、電視的遙控器也如出一徹。你可以寫很多不同的功能,把這些功能包裝成「命令物件」。接著再寫一個共同的「控制器」,讓這個控制器可以自由地新增、移除任何的命令物件,這麼做可以讓你的程式碼有很大的擴充性(Scalability)。要是你想要刪掉某個功能,你只要把對應的命令物件從控制器移除就行了。
現在讓我們把視角轉回剛才做出來的計算機上。假設你想要計算 1×2×...×999 的值,很顯然你沒辦法用手把它算出來,這時這台計算機就派上用場了。當然,你不會想要每個運算都用手動輸入,所以你決定設計一個「控制電路」,把這個「控制電路」接到計算機上,讓它自動叫計算機把執行每一次需要的運算,最後直接把結果輸出給你。
很快地你會發現,在這種解決方式下,每當你想要讓計算機解決一個新的問題時(例如 1+2+...+999),你就必須重新設計一個新的控制電路。這麽做的成本是很高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馮·諾伊曼(Von Neumann)設計了一個新的結構:他在控制電路和計算機之間,加了一個「指令集記憶體」。你只要事先把你想解決的問題編碼成「指令」存進記憶體裡頭,你就可以讓控制電路把指令從記憶體提出來,送到計算機去計算。往後不論你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你只要把它轉換成編碼,存進記憶體裡,這個新的計算機結構就會幫你把答案算出來,你不再需要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問題個別設計電路了!
當我暸解馮·諾伊曼結構的原理時,我發現這東西直觀到不可思議。你想想,這種把實體的控制電路轉換成記憶體中的虛擬指令的想法,其實就跟我們人類在畫畫時,把眼前的實體畫在紙上是一模一樣的概念啊!
蘋果在 2007 年發表 iPhone 之前,所有的「智能手機」都有著實體鍵盤。但是 iPhone 卻把鍵盤虛擬化,讓它變成螢幕裡面的觸控介面,顛覆了人類對於手機的使用方式。手機界如此重大的改革,其實仔細一看,你會發現依然跟馮·諾伊曼把控制電路虛擬化的想法沒什麼不同。
回顧一下剛才所提到的例子,不論是電路多工器、電視遙控器、軟體開發的命令模式,還是指令集記憶體、畫畫、iPhone 虛擬鍵盤,你會發現兩件事:
第ㄧ,相同的思維,在很多完全不同的場景中都產生了關鍵作用。
第二,這些舉足輕重的關鍵思維,其實都很簡單、直觀。而正是因為它這麼簡單,才會令人感到如此震撼。
每門學問都有它想要解決的問題、解釋的事情,而只有那些能最有效解決問題、提供合理解釋的想法才會被整理並流傳下來。所以如果把視線聚焦在流淌在學問中的細節,你會發現再複雜的學問,其實底層都是一些很漂亮的、根本的核心巧思和感覺,這些巧思和感覺就是那些被「人擇」後流傳下來的想法,它們構成了這些學問的 DNA。
而在很多時候,不同的學問之間在局部上有著相同的 DNA,其實對應到的就是人類不變的、直觀的思維方式。
我們為了解決問題和解釋事情,發展出了眼前各式各樣的學問和價值觀,這是「變」。但是這些學問和價值觀在最底層,最終仍得回歸到人類的思考本質上,這是「不變」。
當你注視著一門學問時,如果你能在裡頭看到「人」,你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麽的簡單直觀,卻又多麽的強大。而在一個又一個的細節上,一次又一次地意識到這件事時,所產生的恍然大悟的感覺,正是決定你成長和突破的關鍵。
總結
人類發展的一切源於感覺,終於感覺,且感覺難以傳遞,需靠身體力行才能體會。我們平時注視著人類創造的一切,而感覺藏在這一切的細節裡面。注視細節,讓感覺融入,感覺方能演化,進而帶動成長。
Medium Link: 寫在休學之後(四):細節
Medium Link: 寫在休學之後(四):細節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