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分子存儲技術的未來
昨天晚上看到了一篇在講寡肽分子存儲技術的 文章 ,並和一位工程師朋友稍微討論了一下這項技術的前景。我這位朋友對這項技術抱持著較為悲觀的態度,以下是他所提出的一些質疑: 寡肽分子存儲的平均寫入速度為每秒 8bits,讀取速度為每秒 20 bits。相比之下,目前主流儲存裝置固態硬碟(NAND Flash),在 SATA 介面下讀寫速度約為每秒 4Gbits。 寡肽分子存儲「可望僅花 1 美分就可記錄 1 億 bit 的資料」,換算後會發現 1TB 的存儲空間要價約 24000 台幣,還是太貴。 文中提到「駭客無法像攻破雲儲存那樣竊取分子儲存的內容,分子儲存只能通過人工訪問。即使被發現藏匿的數據,小偷也需要擁有足夠的化學知識才能檢索代碼」,如果使用這麼困難,它就無法進入廣大的消費市場,只能用在特定應用(如軍事資料儲存),這樣根本不可能成為革命性的產品。 之前有一些人問我:「從多個不同的維度去認識世界」、「打造一個有機的綜合能力系統」、「給每個領域分配一個合適且可調整的權重,將這些知識逐步地連結起來」聽起來很厲害,但有沒有什麼具體的例子能顯示出它發揮成效的方式呢? 我認為這是個挺好的機會。 如果在兩年前,我分析和質疑寡肽分子存儲技術的方式可能會跟這位工程師朋友相仿。但自從接觸了一些其他領域的知識以後,我現在看待這些技術的方式已跟過去截然不同。 由於 高品質資源計畫 的東西快整理不完了,我只能排出一個下午的時間來寫這篇文章,所以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做出非常嚴謹的考證,而是希望能透過一些不同的切入視角,展現一下如果能多涉獵並整合一些本科以外的知識,理解世界的方式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範式轉移 在看到有關寡肽分子存儲技術的消息時,我腦中第一個浮現出來的想法是 Google 工程總監兼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在《奇點鄰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書中提出的科技範式轉移和指數增長理論。 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這個概念源自於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意指人類完成某項任務的方法或是對某項事物的認知在根本上發生了重大改變。 舉例來說,人類從沒有語言到有語言是一種溝通上的範式轉移,從相信地心說到相信日心說是一種世界觀上的範式轉移,從使用算盤到發明計算機則是一種計算工具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