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常常在 Facebook 動態或是網路新聞中,看到許多學長姐、學弟妹講述著「教育失敗」、「分數不重要」等論點。仔細一看,這些論點的內容往往都十分類似。 有人認為在學校學的英文不是真正的英文,只是填鴨式教育。然而,如果沒有學校的英文課,這些人是否會主動去翻過原文書、認真看看國外的英文教程,以比較自然的方式去訓練自己的英文?還是只是拿一些「八股」、「外國人也不會」的藉口來搪塞,當作不上英文課的藉口? 有人認為公民考試只是在背一些死板板,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用到的資料。但是如果沒有學校的公民課,這些人是否有去關注各種社會事件、研究法律意義、甚至參與公民活動? 有人認為讀國文文言文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在做一些偏頗字彙與文句的考試。但是如果沒有學校的國文課,這些人是否就會去參閱文獻,了解古人寫這些文章的目的與歷代文學的發展? 有人認為志工制度變質,導致學生們為了賺取志工時數而服務。但這些人過去在沒有志工制度時,究竟願不願意犧牲自己的空餘時間來為這個社會奉獻呢? 要談論教育體制的正確與否,不應該是在拿到爛成績後就去用一些「八股」、「興趣」的藉口來搪塞。我覺得至少要先做過一些你覺得自己在體制外會發展得更好的事,才有資格去反思教育和考試究竟不好在哪裡。 我自己成績並沒有很好,我更是絕對不認同現在的教育體制:太過侷限、制式化,讓學生無法去做自己真正想要的事。但同樣的,我並不認同把「教育失敗」變成一種學生為他們浪費的時間開脫的藉口。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適合於每個人的教育體制,但是現在至少比過去好多了。現有的體制仍有許多路線值得我們去摸索,我想比起抱怨體制,更可行的做法有兩個:要不在體制下想辦法走出適合自己的路,要不就脫離體制。如何選擇與權衡,才是我們作為學生,眼前最大的課題。